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甘肃省有关规划提出 允许中等职业学校跨县跨市招生

http://zhongzhi.eol.cn/  来源:兰州晨报  作者:  2017-01-23  字体: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的《甘肃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允许中等职校跨县跨市招生,并取缔招生中介。

  1、2020年,中高职院校在校生达52万人

  《规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在校学生达到32万人以上,全日制高职(高专)在校学生达到20万人以上,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本科院校在校生达到15万人以上。专业硕士招生人数显著增加,在校生达到1万人以上。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00万人次。

  2、全省中职学校总数压缩到160所

  调整职业院校布局结构,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总数调整到160所左右(其中技工院校40所左右)。全省办好40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50所品牌特色学校,各市州重点办好1—2所具有一定规模、多种功能的中等职业学校,各县办好1所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力争到2020年,全省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0%。

  3、每年选派100名职教名师赴境外培训

  积极推进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建立省职业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到2020年建设50个左右的职业院校专业,力争10个专业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5年一轮的轮训制度;协调部属院校、对口支援省份和发达地区本科院校,每年为甘肃职业院校定向培养500名“双师型”教师。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每年选派100名职教名师赴境外培训。支持职业院校聘请1000名省内外知名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双师型”教师。

  4、允许中等职校跨县跨市招生,取缔招生中介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探索建立理事会审议决策制度,引入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学校管理。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经费使用等方面自主权,提升其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能力。招生政策创新,统一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招生条件和学生资助标准。统一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录取时间,实行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同时分别录取制度。允许中等职业学校跨县跨市招生。规范招生市场秩序,取缔招生中介。

  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服务,获得的报酬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教师的绩效奖励。

  5、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最大范围吸纳贫困生

  鼓励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与省内外高职院校深化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继续扩大省内高职院校面向贫困地区中职毕业生单独招生和注册入学规模。为贫困地区中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开辟绿色通道。建好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最大范围吸纳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继续实施国家藏区“9+3”中职教育项目,每年从藏区招收500名初中毕业生到内地中等职业学校免费学习。支持甘南、临夏州各办好1-2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个省级综合性实训基地。

  6、开展葡萄酒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

  发挥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支持各职业院校建立民间艺人、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承揽工程的国内企业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到2020年,各试点院校建成1—2个中德合作办学专业。开展葡萄酒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

  兴建300个新型城镇居民终身学习中心,面向青少年、成年和老年各类群体,持续举办社区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娱乐健身知识普及和相关展示、表演、竞赛等活动。

  7、全省5年内为试验区建设投入100亿

  《规划》强调,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从2016年起,全省5年内为试验区建设投入10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60亿元,其他各类资金40亿元。到2020年,形成依法保障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出台支持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政策。降低工商登记门槛。加大表彰奖励力度,获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和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和社会从业人员,可免试进入专科或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深造。


无标题文档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